答崔宾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见寄(来篇云共相呼唤醉归来)

今岁日馀二十六,来岁年登六十二,尚不能忧眼下身,因何更算人间事。

居士忘筌默默坐,先生枕麹昏昏睡。

早晚相从归醉乡,醉乡去此无多地。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答崔宾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见寄(来篇云共相呼唤醉归来)

诗词:《答崔宾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见寄(来篇云共相呼唤醉归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今岁日馀二十六,

来岁年登六十二,

尚不能忧眼下身,

因何更算人间事。

居士忘筌默默坐,

先生枕麹昏昏睡。

早晚相从归醉乡,

醉乡去此无多地。

中文译文:

今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六天,

明年我将迈入六十二岁,

但我仍然无法忧虑眼下的身世,

为何还要顾及人世间的事务呢?

居士忘却了世俗之事,默默地坐着,

先生枕着酒酿,昏昏地入睡。

早晚我们相互陪伴回到醉乡,

离开这里的醉乡也不会太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回答崔宾客晦叔的一首应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繁杂事务的淡漠态度,以及对于醉乡的向往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中,白居易以自己即将迈入六十二岁的年纪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岁月的淡然和对于人世间琐碎事务的不以为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仍然无法忧虑自己的身世,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顾及人世间的事务呢?

诗中的居士和先生则象征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居士忘却了世俗之事,静静地坐着,表达了对于尘世喧嚣的超脱和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而先生则枕着酒酿,昏昏地入睡,暗示了对于醉乡的向往和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诗以醉乡的归宿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醉乡被诗人描绘成一个迷离的地方,早晚我们相互陪伴着归宿醉乡,离开此地的醉乡也不会太久。这里的醉乡可以理解为诗人心灵的归宿,是他追求自由和远离尘嚣的理想境地。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世间事务的冷漠态度,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居士和先生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纷扰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醉乡,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能先生人间醉乡居士无多忘筌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