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女(一作沈佺期诗)

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

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作者简介(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牛女(一作沈佺期诗)

诗词:《牛女(一作沈佺期诗)》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

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中文译文:

细软的床席中秋期缓慢,

缝衣楼上别离情绪众多。

奔龙扬起划水渡月,

飞鹊忙乱填满整个河。

失去喜悦的人首先向镜中望去,

害羞的心尚未解下罗。

谁能使夜色停留,

使来夜的时光倍速回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情人分别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离别的苦楚和寂寞之情。

诗首的"粉席秋期缓"将诗人内心的焦躁和缓慢相结合,因为他的爱人迟迟未至而心情沉重。"针楼别怨多"表达了离别时情绪的激荡和纷乱,针楼指的是缝衣的地方,暗示着诗人目送爱人离去的情景。

接下来的两句"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则将诗情引向高潮。奔龙扬起的水花象征着诗人内心澎湃的激动和无尽的思念,同时也暗喻诗人发愤图强的志向。飞鹊乱填河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繁多纷乱,仿佛倾诉不尽的思念之泪。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一句中,诗人感慨自己失去了喜悦,首先向镜中瞻仰,欣赏自己的容貌。同时,也将爱人视为织布的姑娘,害羞而未解开身上的罗帛。这描绘了诗人对爱人美丽温柔的欣赏和留恋之情。

诗末的"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则流露出对重逢的期盼和夜幕将至的迫近感。诗人希望有人能够让夜色停留,使重逢的时光加倍快速地回转。

整首诗以离别和思念为主题,情感真挚动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细腻地描绘了情感的复杂和内心的动荡。同时,也抒发了对重逢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争渡含羞秋期临镜夜色失喜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