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石用之易安斋

尘缨脱得片时闲,未见弥天释道安。

薜荔半崖双屐齿,沧浪何日一纶竿。

地能容膝皆堪处,心对回光未易看。

试问老僧安底事,不知人世有悲欢。

作者简介(张嵲)

张嵲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次韵石用之易安斋

《次韵石用之易安斋》是宋代张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尘缨脱得片时闲,

未见弥天释道安。

薜荔半崖双屐齿,

沧浪何日一纶竿。

地能容膝皆堪处,

心对回光未易看。

试问老僧安底事,

不知人世有悲欢。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安静、深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内心的追求。诗中描述了尘缨脱下来,片刻间闲散了,但依然未能见到释迦、道家的宁静和安定。薜荔在半山崖上,双足脱下的屐齿留下印痕,沧浪江的渔船何时能够抛竿一纶。诗人认为这片土地宽广,容纳了一切,可以容身之处随处可寻,但内心所面对的回光却并不容易看清。最后,诗人询问老僧的安稳归宿,却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世的思考。诗中的景物和意象都具有象征性,通过隐喻的手法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尘缨脱下代表了繁杂的尘世之事的抛却,但即便如此,诗人仍未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薜荔和沧浪江则象征着远离尘嚣和浮躁的自然环境,但诗人对于达到这种宁静的期盼却没有确定的时间。诗中的地和心,分别代表了外在的环境和内心的境遇,地能容膝意味着诗人可以随处栖身,但心对回光未易看,则表达了内心追寻真相的困难。最后,诗人向老僧请教安稳的归宿,暗示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却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深沉的语言,以景物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人世的思考。整首诗词给人一种宁静、沉静的感觉,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石用之易安斋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知试问屐齿未见悲欢人世底事老僧片时薜荔容膝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