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陈州牡丹偶得千叶二本喜作

小圃初开清潩岸,名花近取宛丘城。

争言千叶根难认,忽发双葩眼自明。

谪堕神仙终不俗,飞来鸾凤有余清。

细锄瓦砾除荆棘,未可令齐众草生。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移陈州牡丹偶得千叶二本喜作

《移陈州牡丹偶得千叶二本喜作》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花圃初开在清潩的岸边,

名贵的花朵近在宛丘城取得。

争论不休,千叶的根难以辨认,

忽然绽放出双葩,自然清晰明了。

被贬谪的仙人最终不会平庸,

飞来的凤凰鸾鸟足够清纯。

细心耕耘除去碎石和荆棘,

尚不能使杂草齐刷刷地生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在陈州移居时在花圃中偶然发现了两本千叶牡丹。首先,诗人将小花圃的初开描绘为清新的景象,岸边的潩水清澈明亮。接着,他表达了对稀有花朵的渴望,将它们近在宛丘城取得,显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名贵事物的珍视。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对千叶牡丹身世的争议和争论,他们难以辨认这些牡丹的根源。然而,千叶牡丹意外地开出双葩,自行揭示了真相。这里,千叶牡丹被赋予象征意义,表示真相自有明晰的方式显露,无需争论。

接下来,诗人以谪仙和飞来的凤凰鸾鸟来比喻自己的境况。尽管被贬谪,但他坚信自己不会庸俗平凡,而是能够超越尘世的凡俗。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和精神追求的自信和坚定。

最后,诗人用细心耕耘花圃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修身养性之道。他用锄头清除碎石和荆棘,使土地得以净化和整理。然而,他意识到仅仅这样还不足以使杂草齐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整首诗以牡丹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花朵的美丽和独特,以及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寓意,展示了苏辙细腻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移陈州牡丹偶得千叶二本喜作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飞来神仙名花荆棘千叶瓦砾不俗争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