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东西二林

山北东西寺,高人永远师。

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

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

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不到东西二林

诗词:《不到东西二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中文译文:

山的北面有东西两座寺庙,

那里有一位高人,永远是我的导师。

我来此游玩早已预定,

但回首发现时间已经流逝。

庙会散去,白莲花都凋谢,

山中空荡荡,玄鹤悲鸣。

不知何年能再相聚,

在溪水边送别迟迟不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辙访问东西两座寺庙的经历。诗人在山北的东西两座寺庙中遇见一位卓越的高人,对他的教诲深感敬佩。诗人原本计划前来游玩,并提前安排好行程,但当他回首回望时,发现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流逝。庙会散去,白莲花凋谢,山中变得空旷寂寥,玄鹤发出悲鸣之声,似乎在抒发对时光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惋惜之情。诗人思索着何时能再次相聚,希望能在溪水边与高人再次告别,但时光已逝,再次相聚的机会似乎变得渺茫。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寺庙的景象,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感慨。诗人以寺庙的变化作为象征,表现了人生中的离别和时光的流转。通过山中的白莲花凋谢和玄鹤悲鸣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引起读者对时光流逝和珍惜当下的思考。

这首诗抒发了对时光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人生中离别和相聚的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时光流逝和岁月更迭的无情,对生命的短暂产生共鸣。整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高人的敬仰和追求,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具有深意的诗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不到东西二林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回首送行高人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