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

细揽群英入此亭,重开八叶付公门。

无穷真意侵书架,不断清香对酒樽。

由实又花花又实,看孙生子子生孙。

主人不用平泉誓,自有根源六艺存。

作者简介(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乙已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

《乙已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仔细欣赏名贵的人物画像,进入这座亭子,

重现了当年送给公子的八本书籍。

无尽的真意弥漫在书架上,

不断的清香飘荡在酒杯边。

实用又华美,花朵盛开又实实在在,

看着孙子又看着孙子的儿子。

主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这座平泉,

六艺之根源自有永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乙已参观萧应父的芳亭,展现了其中的景物和意境。亭子里摆放着名贵的人物画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群英的形象。亭子内还陈列着八本书籍,这些书籍是当年送给主人的礼物。诗人感叹书籍中蕴含的无穷真意,它们如同一股清香,不断弥漫在书架上,与酒杯相映成趣。

诗词中提到的芳亭实用又华美,形容了亭子的特点。花朵盛开的景象与实用的功能完美结合,展现出亭子的美观与实用性。诗人还观察到孙子与孙子的儿子,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家族的延续。

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这座平泉,指出六艺之根源自有永存。这里的平泉可能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而六艺则是古代中国儒家教育中的基本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诗人认为这些学问的根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因为它们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亭子的景物和书籍,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名贵文物和传统文化的敬重,以及对家族与传统价值的思考。诗人以平和的语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对其永恒的价值表示了乐观的信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乙已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真意主人无穷自有清香六艺对酒公门群英根源书架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