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听袁伯长琴)

秋风吹碎江南树,石床自听流水。

别鹤不归来,引悲风千里。

余音犹在耳。

有谁识、醉翁深意。

去国情怀,草枯沙远,尚鸣山鬼。

客里。

可消忧,人间世、寥寥几年无此。

杏老古坛荒,把凄凉空指。

心尘聊更洗。

傍何处、竹边松底。

共良夜,白月纷纷,领一天清气。

作者简介(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徵招(听袁伯长琴)

《徵招(听袁伯长琴)》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炎。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风吹碎江南树,

石床自听流水。

别鹤不归来,

引悲风千里。

余音犹在耳,

有谁识、醉翁深意。

去国情怀,

草枯沙远,

尚鸣山鬼。

客里可消忧,

人间世、寥寥几年无此。

杏老古坛荒,

把凄凉空指。

心尘聊更洗,

傍何处、竹边松底。

共良夜,

白月纷纷,

领一天清气。

诗词的中文译文:

秋风吹碎江南的树木,

我独自躺在石床上聆听流水声。

别离的鹤不再归来,

我引领悲伤的风飘荡千里。

余音仍在我耳边回荡,

有谁能理解醉翁深沉的意境。

离开故国的情怀,

草枯了,沙漠遥远,

山中的鬼魂依然在呼鸣。

身在他乡,只有借此消除忧愁,

人世间的时光匆匆,几年无此滋味。

杏树老了,古坛荒凉,

我孤身站在这凄凉之地。

心中的尘埃也得以洗涤,

靠近哪一处,竹边还是松底?

在这美好的夜晚里,

明亮的月光飘洒,

引我领略一天清新的气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离乡背井的情况下的思乡之情和寂寞的心境。诗人通过秋风吹碎江南的树木和自己躺在石床上聆听流水声的描写,展现了他与自然相伴的境况。

诗中提到别离的鹤不再归来,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孤寂,诗人借引悲风飘荡千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余音回荡在耳边,诗人想知道是否有人能理解他内心深沉的意境,这是对他心灵寄托的一种呼唤。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离愁的感受。他描述了草枯沙远的景象,山中的鬼魂仍然在呼鸣,抒发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异国他乡,他只能通过此时此刻来消除内心的忧愁,因为人世间的时光匆匆,很多时刻无法再次体验。

诗的后半部分以杏树老了、古坛荒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孤身一人站在凄凉之地的境况。他希望心中的尘埃得以洗涤,但他却无法确定是靠近竹边还是松底才能实现。

最后,诗人在美好的夜晚里感受到了明亮的月光的照耀,他将这一天清新的气息引领在自己的心中。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孤寂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和希望,通过与自然的相互感应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秋风、树木、流水等元素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词写意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以景抒情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寂寞、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诗词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好的追求。这首诗词给人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感觉,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流转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归来流水秋风悲风深意犹在醉翁石床别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