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次洺州憩漳上

漠漠春风里,茸茸绿未齐。

平田鸦散啄,深树马迎嘶。

地入河流曲,天随日去低。

高城已在眼,聊复解轻齎。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将次洺州憩漳上

诗词:《将次洺州憩漳上》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漠漠春风里,

茸茸绿未齐。

平田鸦散啄,

深树马迎嘶。

地入河流曲,

天随日去低。

高城已在眼,

聊复解轻齎。

中文译文:

在模糊的春风中,

绿色的草丛还未齐全。

田野上的乌鸦四处散飞啄食,

深林里的马儿迎风嘶鸣。

大地弯曲地流入河流,

天空随着太阳逐渐降低。

高城已经进入视野,

我只带了轻轻的行囊。

诗意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在洺州(今河南省洛阳市)憩息时的感受。诗中通过描写春风、绿色、乌鸦、马儿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自然景色的变化。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大地、天空和远方高城的景象,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境相融合。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简短而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风、绿色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以淡泊的心态和从容的姿态面对旅途中的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豁达。整首诗意境高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世俗的解脱和超越的渴望。

诗中的“高城”可能象征着目标或远方的彼岸,而“解轻齎”则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减轻负担、解脱束缚的意愿。这种豁达的心态和对远方的向往,也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整首诗以简练、寥寥数语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世界的深切感受,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将次洺州憩漳上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春风河流高城轻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