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霁烟消处寒犹嫩。

乍门巷、愔愔昼永。

池塘芳草魂初醒。

秀句吟春未稳。

仙源阻、春风瘦损。

又燕子、来无芳信。

小桃也自知人恨。

满面羞红难问。

作者简介(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杏花天

《杏花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高观国。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诗词原文:

霁烟消处寒犹嫩。

乍门巷、愔愔昼永。

池塘芳草魂初醒。

秀句吟春未稳。

仙源阻、春风瘦损。

又燕子、来无芳信。

小桃也自知人恨。

满面羞红难问。

中文译文:

晨霞渐渐消散,寒意依然柔嫩。

刚刚开启门巷,寂静的白昼无止境。

池塘中芳草的灵魂初次苏醒。

美丽的诗句吟唱,春天尚未稳定。

仙源被阻隔,春风变得瘦弱。

燕子再次归来,却没有带来芬芳的消息。

小桃花也自知被人厌恶。

满面羞红,难以启齿。

诗意和赏析:

《杏花天》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以及诗人对于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诗的前两句写道,晨霞渐渐消散,但寒意依然存在,表现了春季初期的气候特点。接着,诗中提到池塘中的芳草苏醒,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吟唱着美丽的诗句,但春天还没有完全稳定,暗示着春季的不稳定性和变化性。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道仙源被阻隔,春风变得瘦弱,这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某种美好的力量被限制或阻碍,春风因此变得不再如此温暖和活跃。燕子再次归来,但没有带来芳香的消息,这暗示着春天的迟延和不尽如人意。

最后两句诗写到小桃花也自知被人厌恶,满面羞红,难以启齿。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的某种局限感和无能为力的愤懑。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期待和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同时也透露了一种对于现实局限的无奈和不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春风满面燕子池塘自知瘦损仙源秀句芳信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