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郑老

郑老曾为前代官,江湖相见独饥寒。

不道夜深霜露重,犹将玉笛倚阑干。

作者简介(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调郑老

《调郑老》是明代袁凯创作的一首诗词。本诗通过描绘郑老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江湖人物命运悲凉的思考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诗词中提到的郑老曾经是前代官员,但现在却身处江湖,饥寒交迫。夜晚深了,霜露沉重,郑老仍在寂寞中吹奏着玉笛,倚在门前的栏杆上。

这首诗词译文如下:

郑老曾为前代官,

江湖相见独饥寒。

不道夜深霜露重,

犹将玉笛倚阑干。

诗意:《调郑老》通过描绘郑老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江湖人物的关注和对命运的思考。郑老曾经担任过官员,但现在却陷入了贫困和孤独之中。尽管夜晚深沉,霜露沉重,但他依然坚持吹奏着玉笛,独自倚在门前的栏杆上。这首诗词通过对郑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情绪。

赏析:《调郑老》以简洁的词句展现了江湖人物的悲凉命运。诗中的郑老曾经是位官员,但现在却失去了地位和荣耀,沦为江湖之人,饱受饥寒之苦。夜晚的深沉和霜露的厚重,进一步强调了郑老的孤独和艰辛。然而,尽管境遇艰难,郑老仍然坚持吹奏着玉笛,这一情节彰显了他内心的坚韧和执着。他倚在阑干上,似乎在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江湖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给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美感。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词句描绘了郑老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展示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凉命运,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执着。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诗词传递出对人生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调郑老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相见阑干江湖霜露玉笛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