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重阳后数日避乱行双源山间,见菊复用前韵·时以九江郡恳辞未报)

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

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

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

作者简介(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卜算子(重阳后数日避乱行双源山间,见菊复用前韵·时以九江郡恳辞未报)

《卜算子(重阳后数日避乱行双源山间,见菊复用前韵·时以九江郡恳辞未报)》是宋代文人向子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时菊碎榛丛,

地僻柴门静。

谁道村中好客稀,

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

梦事慵思省。

若个知余懒是真,

心已如灰冷。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离开喧嚣的尘世,来到僻静的山间避乱的情景。诗中以描写菊花、村庄和清幽的山景为主线,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冷寂之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受。首句“时菊碎榛丛”以花草的凋零和破碎的景象开篇,暗示了世事无常的道理。接着描写了僻静的村庄和柴门的宁静,与外界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并问道:“谁道村中好客稀”,表达了作者对村庄中友好待客之风的思念。

诗的下半部分以“天地一蘧庐”开头,描绘了作者在山间的简陋住所,以及他懒散的心态。接着,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懒散态度的自省,以及对世事的冷漠和失望。最后一句“心已如灰冷”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冷寂之感。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和清净的向往。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繁华的疲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省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净心境的思想倾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明月天地好客蘧庐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