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

投暮安州北,苍烟乱眼昏。

茅茨人外路,砧杵月边村。

野水飞云薄,空林噪雀繁。

几人堪此乐,逢客莫轻论。

作者简介(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

诗词:《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

投暮安州北,

苍烟乱眼昏。

茅茨人外路,

砧杵月边村。

野水飞云薄,

空林噪雀繁。

几人堪此乐,

逢客莫轻论。

中文译文:

夕阳投射在安州北边,

苍茫的烟雾使视线模糊。

茅屋里的人走出家门,

砧板和杵臼在月光下静静伴随。

野水中的浮云稀薄,

空中的林木传来麻雀喧闹声。

有几个人能够欣赏这样的乐趣,

遇到客人时不要轻易评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秦观所作,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在安州的感受和思绪。诗中描述了黄昏时分,作者眺望安州北部的景色。苍茫的烟雾使眼前的景色变得模糊,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和不确定。

诗中提到的茅屋、砧板和杵臼等事物,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它们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野水中的浮云稀薄,空中的林木传来麻雀喧闹声,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景物和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淳朴宁静的乡村画卷。

最后两句诗意呼应,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观点。作者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欣赏这样的乐趣,因此遇到客人时应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轻易发表评论,以免伤害到他人或自己。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朴素的乡村景色,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宁静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情淡泊的思考,强调了在面对客人时应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展示了秦观的诗歌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砧杵此乐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