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席上听琵琶有感)

云隐山晖,树分溪影,未放妆台帘卷。

篝密笼香,镜圆窥粉,花深自然寒浅。

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

语声软。

且休弹、玉关愁怨。

怕唤起西湖,那时春感。

杨柳古湾头,记小怜、隔水曾见。

听到无声,谩赢得、情绪难翦。

把一襟心事,散入落梅千点。

作者简介(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法曲献仙音(席上听琵琶有感)

诗词:《法曲献仙音(席上听琵琶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张炎

云隐山晖,树分溪影,

未放妆台帘卷。

篝密笼香,镜圆窥粉,

花深自然寒浅。

正人在、银屏底,

琵琶半遮面。

语声软。

且休弹、玉关愁怨。

怕唤起西湖,那时春感。

杨柳古湾头,

记小怜、隔水曾见。

听到无声,谩赢得、情绪难翦。

把一襟心事,散入落梅千点。

中文译文:

云彩遮挡了山光,

树木在溪水中倒影分离,

妆台的帘子还没拉开。

篝火密集地散发香气,

镜子圆圆地窥视着粉黛,

花儿的深处自有寒凉浅薄。

正直的人坐在那里,

银屏幕的底部,

琵琶只遮住了一半面庞。

语音柔和。

暂时停止弹奏,不再演奏那愁怨的曲调。

怕唤起对西湖的思念,那时的春意。

古老的杨柳在湾头,

记得曾经隔着水见过可怜的人。

听到了无声,

却徒然得到了难以消除的情感。

将心事洒落其中,

散入千点落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席间聆听琵琶曲时的感悟和情感。诗中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情绪,展现了一种幽静、忧伤的氛围。

诗的开头描绘了云彩遮挡山光、树木倒影分离的情景,暗示了作者心境的阴郁和深沉。妆台的帘子还没有拉开,意味着一种未启封的心思或某种故事尚未展开。

接下来,诗中的篝火和镜子等意象进一步勾勒出一幅席间的场景。篝火散发香气,镜子窥视着粉黛,暗示着女性的妆饰和美丽。花儿的深处自有寒凉浅薄,可能暗示了花儿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诗中出现了正直的人和银屏幕,以及琵琶遮住一半面庞的描写,这些细节表达了一种含蓄和内敛的情感。语音柔和,意味着作者的心声轻柔而低沉。

下面的几句诗描述了琵琶曲调的变化。作者暂时停止弹奏,不再演奏愁怨的曲调,怕唤起对西湖的思念,这里的西湖可能象征着一种美好的过去。诗中的春感和怀念的情绪,通过对西湖的提及,进一步增加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最后几句描述了古老的杨柳和隔水而见的可怜之人的情景。虽然听到了无声,但情感却无法割舍。诗的结尾以落梅的形象,将作者的心事洒落其中,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意境。

整首诗以细腻、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席间听琵琶时的情感和思绪。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情感的难以割舍。整体氛围幽静而忧伤,给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印象,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琵琶自然银屏语声溪影放妆台帘卷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