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阁

休论雪窦与云峰,且看天台剑戟丛。

万水千山来阁上,一花六叶现池中。

谁将色界填空界,不离香风席祖风。

有底妙莲谈不尽,却成赋笔与兴翁。

作者简介(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妙莲阁

《妙莲阁》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舜民。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休论雪窦与云峰,

且看天台剑戟丛。

万水千山来阁上,

一花六叶现池中。

谁将色界填空界,

不离香风席祖风。

有底妙莲谈不尽,

却成赋笔与兴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奇妙的景象,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意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妙莲阁的赞美和思考。妙莲阁是一个佛教建筑,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寓意,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智慧和境界的向往。

赏析:

首句“休论雪窦与云峰”表明作者不愿讨论雪山和云峰这些壮丽的景色,而是要说一说妙莲阁。接下来的两句“且看天台剑戟丛,万水千山来阁上”描绘了天台山上剑戟众多的景象,以及来自千山万水的游客都来到妙莲阁。这些描绘展示了妙莲阁的壮丽和庄严。

接着,“一花六叶现池中”这句表达了妙莲阁中的莲花盛开,形象地描绘了池中的美丽景观。接下来的两句“谁将色界填空界,不离香风席祖风”表达了妙莲阁的奇妙之处,暗示了佛教智慧的深远。

最后两句“有底妙莲谈不尽,却成赋笔与兴翁”表达了妙莲阁的奥妙无穷,无法用言语尽述,但却可以通过诗笔和创作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给后人。这也暗示了作者自己以诗歌表达对妙莲阁的赞美和对佛教境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佛教意象,以及运用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妙莲阁的美丽和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佛教境界的向往和对创作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妙莲阁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且看天台雪窦色界有底填空祖风剑戟丛香风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