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作者简介(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暮秋山行

《暮秋山行》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疲马卧长坡,

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

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

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

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

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

自然多苦辛。

译文:

疲惫的马躺在长坡上,

夕阳下的通津。

山风吹拂着空旷的林木,

哗哗声如有人在其间。

苍穹明净的凉雨,

石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埃。

千种念头涌上暮秋的时节,

万种声音哀怨着黎明的晨曦。

昨夜鶗鴂鸣叫,

蕙草的颜色已经凋零。

何况身处远行的客人,

自然有很多辛苦和艰辛。

诗意和赏析:

《暮秋山行》描绘了一个远行者在暮秋时节徒步穿越山林的情景。诗人以疲惫的马、夕阳、山风、凉雨、石路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远行客人的辛苦和孤独。

诗中的疲马和长坡形象地描绘了远行者的劳累和艰难。夕阳下的通津给人以萧瑟的感觉,暗示行程的终点即将到来。山风吹过空旷的林木,发出飒飒的声音,给人一种寂寥和孤单的氛围。苍穹明净的凉雨和石路上无尘埃的描写,表达了远离尘嚣的感觉和清新的气息。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远行客人的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相呼应。千种念头聚集在暮秋的时节,万种声音悲伤着黎明的晨曦,暗示着远行者内心的无尽思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感。鶗鴂鸣叫,蕙草凋零,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凄凉氛围和孤独感。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描绘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远行客人的辛苦和苦闷,以及对于离乡背井之苦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远行者的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岑参独特的诗意,同时也传达了关于离乡别井、旅途劳顿和孤独寂寞等主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暮秋山行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夕阳鶗鴂飒飒飞尘通津如有人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