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晚节闻君趋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

大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作者简介(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晚节闻君趋道深,

结茅栽树近东林。

大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

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

相思拥膝坐长吟。

中文译文:

秋夜思念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另一说是刘长卿的诗)

晚年听闻您修行的道路越来越深远,

您在东林附近修建茅屋,种植树木。

大师您曾几次摩顶,修行得有多深厚,

高士您何时才能达到内心的觉悟。

北渚的湖边,三更时分听到雁声飞过,

西城的万里之外,寒冷的夜晚听到砧杵的声音。

可惜无法见到支公和玄度,

心中相思之情,只能独自坐着长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皇甫冉怀念高三十五的诗,也有一种说法是刘长卿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高三十五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高三十五晚年修行的情景,他在东林附近修建茅屋,种植树木,显示了他对佛道的虔诚和对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对高三十五修行的敬仰和对他修行深度的疑问。大师曾几次摩顶,显示了他修行的精深,而高士何时才能达到内心的觉悟,则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的期待和追求。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思念之情。北渚的湖边听到雁声飞过,西城的万里之外听到砧杵的声音,诗人感叹自己无法与支公和玄度相见,只能独自坐着长吟,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修行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高三十五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修行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加了诗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见晚节大师东林栽树玄度北渚摩顶动寒砧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