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

不能随世俗,应是昧行藏。

白璧空无玷,黄沙只自伤。

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

灰管移新律,穷阴变一阳。

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

拙宦惭知己,无媒悔自强。

迍邅羞薄命,恩惠费馀光。

众口诚难称,长川却易防。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作者简介(刘商)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间进士。官礼部郎中。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这是他罢庐州合肥县令后所作,约写于大历四五年(769——770)。《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淡《胡笳曲》,脍炙当时”。《全唐诗》收录有刘商的很多诗歌。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是唐代刘商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写了作者作为一个官员在合肥的愁闷和思乡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失去职位成为卑贱的官员,三年困在陌生的楚乡。

不能随从世俗,应该以行为考验。

白玉没有瑕疵,黄沙只能自怜。

黄昏时思乡情绪紊乱,早晨镜子前发丝变白。

放弃传统,改变旧律法,从一种阴云变成一丝阳光。

岁月的变迁人们共同经历,内心的愤怒却比日子更长。

官场上的尴尬让我惭愧,没有权力后才后悔自己的努力。

彷徨迟疑,羞愧自己命运不佳,恩惠的消散比日光更快。

众口难调和,只有长川可以预防。

鱼竿仍在,行走于波涛之上。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失势官员的愁闷和思乡之情。作者感到自己失去了职位,成为卑贱的官员,三年滞留在陌生的楚乡,心中压抑。作者不甘心顺从世俗的眼光,认为应该以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诗中描绘了作者的内心痛苦,如同白玉没有瑕疵一样,作者觉得自己无法摆脱困境。黄昏时,思乡之情泛滥,作者在早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白发,更加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然而,作者仍然保持着乐观,放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旧的律法。作者认为岁月的变迁是众人共同经历的,但是他内心的愤怒却比时间更长。在官场上,作者感到尴尬和羞愧,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权力,事后才后悔自己的努力。无助和迷茫让作者感到愧疚,恩惠也是短暂的,不如阳光那样持久。众口难调和,只有长川可以预防。诗的最后,作者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己仍然在艰难中坚持着,并且将继续前行的意愿,比喻自己仍然保持鱼竿,在波涛之上行走。整首诗情感真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纷繁情绪和对乡愁的思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能应是世俗自伤黄沙白璧失计无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