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二年两度踏京尘,犹喜常逢杜子春。

文学老来从旧日,金兰同好更何人。

身惭随檄终难强,计欲归耕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似血,不应无酒但沾巾。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是宋代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两次年复年,踏京尘。

不料常遇杜子春。

文学老来继往日,

金兰同好有几人?

我自愧随檄难强,

心中计划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如血,

不应无酒只拭巾。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晁补之两次从蒲州前往湖州途中,在板桥上偶遇杜谋伯的情景。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杜谋伯的敬佩之情。他自愧不如杜谋伯的文学造诣,而心中所计划的事情也不敢轻易透露。最后,诗人以桃花红似血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认为生活中应该有酒来畅怀。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晁补之的心境和情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两次踏上京城的旅途,表达了对杜谋伯的喜爱和敬仰。他自谦自己的文学水平不及杜谋伯,并暗示自己心中有计划,但不敢轻易透露。最后两句以桃花红似血的景象来寄托诗人内心的激情,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热烈的感受和对世事的真挚态度。

诗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自己和杜谋伯的比较,凸显了杜谋伯的学识才华和诗人自愧不如的心态。同时,通过桃花红似血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热情的追求,认为生活中应该有酒来增添情趣和畅怀心情。整首诗词意境明快,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展现了宋代文人豪放洒脱的风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正是不应沾巾老来文学同好计欲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