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降黄龙舞

咸驻目于垂螺,将应声而曳茧。

岂无本事,愿吐妍辞。

答眄流席上,发水调于歌唇;色授裾边,属河东之才子。

未满飞鹣之愿,已成别鹄之悲。

折荷柄而愁缕无穷,翦鲛绡而泪珠难贯。

因成绝唱,少相清欢。

遣情随杯酒滴郎心。

不忍重开翡翠衾。

封却软绡看锦水,水痕不似泪痕深。

歌罢舞停,相将好去。

作者简介(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句降黄龙舞

《句降黄龙舞》

咸驻目于垂螺,

将应声而曳茧。

岂无本事,

愿吐妍辞。

答眄流席上,

发水调于歌唇;

色授裾边,

属河东之才子。

未满飞鹣之愿,

已成别鹄之悲。

折荷柄而愁缕无穷,

翦鲛绡而泪珠难贯。

因成绝唱,

少相清欢。

遣情随杯酒滴郎心。

不忍重开翡翠衾。

封却软绡看锦水,

水痕不似泪痕深。

歌罢舞停,

相将好去。

中文译文:

双目凝视着下垂的螺旋形,

想要应声而引动丝茧。

岂是没有才华,

愿意吐露美丽的言辞。

回应那流动的席子上的目光,

唤起了歌唇上的水调;

美色赐予裙边,

属于河东的才子。

未曾满足飞翔的鹣之愿,

已化为别离的鹄之悲。

捧着莲花的柄而愁绪无尽,

剪下鲛绡却难以串联泪珠。

因为成为绝妙的唱段,

少了相互清欢。

情感随着杯酒滴落在心上。

不忍心再次打开翡翠的被褥。

封却了柔软的绫绢,看着水面上的锦水,

水痕不像那深深的泪痕。

歌声停止,舞姿收敛,

相互间应该分道扬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洪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离别之情和自我放逐的心境。

诗中描述了一种离别的情景,诗人凝视着下垂的螺旋形,想要通过引动丝茧来回应离别之感。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并非没有才华,愿意通过美丽的言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人回应了流动的席子上的目光,唤起了歌唇上的水调,以此表达对别离之人的思念之情。美色赋予了裙边,指的是才子所属的地方,河东。

诗人表示自己未能满足飞翔的鹣之愿,已经化为别离的悲伤。折断莲花的柄代表着无尽的忧愁,剪下鲛绡却无法串联起泪珠,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深感这段别离已经成为绝妙的唱段,少了彼此的欢乐。他通过杯酒滴落在心上表达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但又不忍心再次打开翡翠的被褥,封却了柔软的绫绢,看着水面上的锦水,水痕不像深深的泪痕。

最后,诗人表示歌声停止,舞姿收敛,彼此应该分道扬镳,结束这段别离之旅。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切思念和无奈。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如垂螺、丝茧、鲛绡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言喻的情感。

诗中还透露出对美丽言辞和美色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诗歌和文辞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

整首诗情绪凄凉,既有对别离的悲伤和痛苦的描绘,也有对美丽和才子的向往。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离别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体味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被广泛传颂,展现了洪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它以其深情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读者,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应声才子妍辞曳茧无本事成别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