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无物思量

无物思量。

万虑皆忘。

坐两班、大众禅床。

粗衣遮体,粝饭充肠。

有一函经,一佛像,一炉香。

功课寻常。

道行非狂。

爱山中、白昼偏长。

翠苔岩洞,绿竹山房。

有一天风,一天月,一天凉。

作者简介(明本)

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行香子·无物思量

诗词:《行香子·无物思量》

朝代:元代

作者:明本

无物思量,万虑皆忘。

坐两班、大众禅床。

粗衣遮体,粝饭充肠。

有一函经,一佛像,一炉香。

功课寻常,道行非狂。

爱山中、白昼偏长。

翠苔岩洞,绿竹山房。

有一天风,一天月,一天凉。

中文译文:

没有物质可思考,万种烦恼都忘记。

坐在两班之间,共用大众禅床。

粗糙的衣服遮住身体,简单的饭菜填饱肚子。

有一本经书,一尊佛像,一炉香。

功课平常,修行不狂妄。

钟爱山中,在白昼时间显得更长。

青苔覆盖的岩洞,绿竹搭建的山房。

有一天的风,一轮明月,一丝凉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行香子的生活和修行状态。行香子指的是在佛教寺庙中奉行香火的人,他们通常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于修行和禅宗思想。

诗的开头表达了行香子无所顾忌的境界,他们心无旁骛,超脱了尘世的纷扰,将万种烦恼都抛之脑后。

接下来描述了行香子的日常生活。他们坐在禅床上,与其他修行者一同修行,没有等级和区别。他们穿着粗糙的衣服,简单的饭菜让他们的身体得以维持。

诗中提到的函经、佛像和香火是行香子修行中常见的元素。函经代表着对佛教经典的学习,佛像则是用来供奉和礼拜的对象,香火则是行香子燃烧的香炉,象征着虔诚和净化心灵的意义。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行香子对自己修行状态的描述。他们的修行并非狂妄,而是平淡而扎实的。他们热爱山中的生活,觉得白天的时间变得更长,可能是因为他们专注于修行而没有时间的概念的束缚。

最后三句描绘了行香子所处的环境。翠苔覆盖的岩洞和绿竹搭建的山房展现了他们简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句则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化。一天的风、明月和凉意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也可以理解为行香子对自然的敏感和觉察。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行香子的生活和修行状态,表达了他们超脱尘世、专注修行的境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行香子追求心灵净化和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诗意和宁静的美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行香子·无物思量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思量大众禅床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