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晚霁

平原眺晚霁,百里见苍山。

鸟带浮云去,人从暮霭还。

村童过雨集,野老到秋闲。

倚杖逍遥者,听蝉竹径间。

作者简介(潘纬)

潘纬(生卒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前后在世。湘南(今湖南衡阳、衡山等地)人。咸通年间(860~874)进士。善诗,尚苦吟,造语新奇,风格近似贾岛,曾构思十年,成《古镜诗》,中有“篆经千古涩,影泻一堂寒”之句,为世传诵。其名篇《中秋月》、《琴》录入《全唐诗》,余多散失。

官庄晚霁

《官庄晚霁》是唐代潘纬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官庄晚霁

平原眺晚霁,

百里见苍山。

鸟带浮云去,

人从暮霭还。

村童过雨集,

野老到秋闲。

倚杖逍遥者,

听蝉竹径间。

译文:

站在平原上远眺晚霞,

百里间可以看到苍山。

鸟儿随着飘移的云彩飞去,

人们从夕阳下的霭气中归来。

村里的孩童聚集在雨后,

乡野的老人闲散在秋天。

倚着拐杖的自在之人,

倾听蝉声在竹径间回荡。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霁之后的官庄景色。诗人站在平原上远眺,眼前的苍山在百里之外清晰可见。诗中提到鸟儿随着飘移的云彩飞过,人们则从夕阳下的霭气中返回。村里的孩童在雨后聚集,乡村的老人闲散度过秋天。最后,诗人描述了一个倚着拐杖自在闲适的人,在竹径间聆听蝉鸣。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官庄晚霁时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苍山的遥远景色,以及鸟儿、人们的行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村童过雨集,野老到秋闲,表达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和宁逸。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悠闲自得的人,在竹径间静静聆听蝉鸣,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然和心灵宁静的境界。

赏析:

《官庄晚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唐代田园诗的特色。诗中的景物描写清晰而具体,给人以真实感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行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乡村景象和村民的生活,给人以宁静、恬淡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融合。最后一句倚杖逍遥者,听蝉竹径间,给人以放松、宁静的心境,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中的繁杂与追求内心的平静。

这首诗词以其恢宏的自然景色和平和宁静的人文生活,展示了唐代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平静宁逸生活的向往,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整首诗词以其简洁、清新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和人文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官庄晚霁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浮云平原暮霭倚杖村童竹径雨集逍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