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文叔夜谈

中庭老柏霜雪里,北风烈烈偏激耳。

诵诗夜半舌入喉,饮我樽中渌醽美。

升堂辞翰愧非有,何异还家数其齿。

文章万古犹一鱼,乙丙谁能辨肠尾。

更惭颇似会稽康,欲语常遭士瑶柅。

广陵八月未足言,曾使酲醲涊然起,安得谭如子枚子。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与李文叔夜谈

《与李文叔夜谈》是一首宋代晁补之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庭老柏霜雪里,

北风烈烈偏激耳。

诵诗夜半舌入喉,

饮我樽中渌醽美。

升堂辞翰愧非有,

何异还家数其齿。

文章万古犹一鱼,

乙丙谁能辨肠尾。

更惭颇似会稽康,

欲语常遭士瑶柅。

广陵八月未足言,

曾使酲醲涊然起,

安得谭如子枚子。

译文:

在中庭老柏的霜雪里,

北风猛烈地吹动着耳朵。

夜半诵读诗歌,舌头滑入喉咙,

喝下我樽中美酒的浊醽。

登堂离席时感到惭愧,

何况回家数自己的齿。

文章流传千古仍是一条鱼,

乙丙之间谁能辨别肠尾。

更加羞愧,好像会稽康一样,

想要言说却常常遭士瑶的阻止。

广陵的八月难以言表,

曾经引起酒意涌动,

如何能得到谭如子和枚子的指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夜晚与李文叔夜谈为背景,表达了晁补之对自身文学才华和地位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中庭老柏霜雪、北风烈烈等景象,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人在夜半诵读诗歌,饮美酒,表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然而,他在离席时感到愧疚,认为自己的才华不足以与古代文人相比,文章流传千古也仅仅是一条鱼,乙丙之间的差别也无法辨别。

诗的后半部分,晁补之表达了更深的失落和困惑。他感到自己像会稽康一样羞愧,会稽康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别号,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与之相比。他想要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却常常受到士瑶(可能指其他文人)的干扰和阻止。最后,诗人以广陵八月来形容他内心的矛盾和无法言述的苦闷,酒意涌动,希望能得到谭如子和枚子(可能是指其他文人)的指点和帮助。

整首诗词流露出晁补之自我怀疑和对文学成就的探索。他热爱文学,但也感到自己的局限和无法超越古代文人的境地。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给人一种寂寞而深沉的感觉,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文学追求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与李文叔夜谈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中庭文章霜雪北风万古烈烈升堂入喉能辨偏激渌醽美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