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杂诗

《杂诗》是唐代诗人王季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采山仍采隐,

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

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

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

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

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

且与枳棘林。

中文译文:

我采摘山上的草木,同时也采摘隐逸的心境,

在山中而不深入深山。

手持斧头远游,这并非是普通木匠的心思。

浓密的青桐枝叶,

被伐木砍柴的活动所侵蚀。

斧声回荡在山谷中,

四面听去,却无人能领悟其中的音律。

难道这是为了做炉下的柴火,

却要被摆放在厅堂上的琴旁?

凤鸟已经久违停栖,

它宁愿与枳棘丛林为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诗人在采摘山上的草木时的心情和思考。诗人采山不仅是为了获取物质资源,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远离尘嚣。他持斧远游,但他的心思并非只是普通的木匠,他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利益,更是精神的满足。

诗中描述了青桐枝受到伐木砍柴的侵害,这可以被视为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象征。斧声在山谷回荡,却无人能理解其中的音律,这暗示了诗人的孤寂与被误解的境遇。

诗的最后,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追求的思考。他提到鼎下的柴火和堂上的琴,暗示了功利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对立。凤鸟久违停栖,与枳棘丛林为伴,表达了诗人宁愿选择艰难的环境,也不愿迎合世俗的追求。

《杂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和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诗中的意象和对比,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知音持斧翳翳不栖岩壑凤鸟非匠者青桐枝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