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

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

眉锁娇娥山宛转,髻梳堕马云欹侧。

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

霓裳散,庭花灭。

昭阳燕,应难说。

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

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

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作者简介(邓剡)

邓剡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他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

满江红

《满江红》

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

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

眉锁娇娥山宛转,髻梳堕马云欹侧。

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

霓裳散,庭花灭。

昭阳燕,应难说。

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

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

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中文译文:

王母赏桃,曾亲自品酒,花的颜色艳丽多重。

谁相信,鹿儿衔着花去,波浪翻动着鳌阙。

眉毛锁在娇娥脸上,她的髻梳掉落在马背上,云倾斜。

因风沙之恨,吹透了汉宫的衣裳,香味消失。

霓裳舞衣散了,庭院中的花儿凋谢了。

昭阳宫的燕子,无法再说话。

想着铜雀深处的春天,梦中血泪流淌。

琵琶的声音空灵飘逸,传到边关,却没有佩环声鸣叫月归家。

谁又能知道,有个客人夜晚悲伤地唱歌,壶敲发出响声,却是残缺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失落和无望的场景,通过对琵琶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盛世的怀念和对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同情。

诗中通过描绘王母赏桃,以及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等形象,展现了当时的宫廷盛况和繁华景象。然而,接下来的描述却表现出一片凄凉和绝望。眉毛的眉锁、髻梳掉落在马背上,以及吹透汉宫衣裳、香味消失等描写,暗示着昔日的繁华已经过去,庭花凋谢,宫廷生活逐渐枯萎。霓裳舞衣散落,昭阳燕失去了声音,都表现了盛世的衰落和无力挽回。

诗的最后,通过描写琵琶的声音传出了塞外,但其中缺少了佩环的声音,暗示着虽然还有音乐和艺术的表达,但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光彩与激情。最后两句“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夜晚悲歌的客人的同情和对于不完美的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既展现了盛世的辉煌与衰败,又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失望与无奈的情感,以及对于人民命运的关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风沙信道宛转王母欹侧汉宫衣鳌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