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壬寅饯余宣谕入蜀)

画舸呼风,长剑倚天,半哉此行。

指洞庭彭蠡,遍观吴楚,瞿塘滟滪,直上峨岷。

帝语春温,军声秋肃,手济时屯开泰平。

天应是,念蚕丛父老,公为更生。

眼看四海无人。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想驰情忠武,将兴王业,抚膺司马,忍咎吾民。

净洗甲兵,归来鼎辅,定使八荒同一云。

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作者简介(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沁园春(壬寅饯余宣谕入蜀)

诗词:《沁园春(壬寅饯余宣谕入蜀)》

画舸呼风,长剑倚天,半哉此行。

指洞庭彭蠡,遍观吴楚,瞿塘滟滪,直上峨岷。

帝语春温,军声秋肃,手济时屯开泰平。

天应是,念蚕丛父老,公为更生。

眼看四海无人。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想驰情忠武,将兴王业,抚膺司马,忍咎吾民。

净洗甲兵,归来鼎辅,定使八荒同一云。

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中文译文:

画船呼风,长剑倚天,半途而行。

指向洞庭湖与彭蠡湖,游览吴楚之地,瞿塘滟滪,直上峨岷山。

君王说话如春温,军队的声音如秋凉,伸手帮助时屯,开创泰平时机。

天应该这样,关怀蚕农和老百姓,公义会使他们重获新生。

眼看四海无人。

如今天下的英雄唯有使君。

我思念骑马驰骋的忠诚武将,将要振兴王业,安抚自己的胸怀像司马一样,忍受苦难来拯救我的人民。

清洗甲兵,归来辅佐帝位,必将使八方人民团结如云。

经营国家大事,比起国都京城和黄河沿线的形势,更加接近函谷关与秦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李曾伯所作,题为《沁园春(壬寅饯余宣谕入蜀)》。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诗的开篇以画船呼风、长剑倚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征的壮丽场景,暗示了诗人对事业的追求和决心。接着,诗人指洞庭湖与彭蠡湖,游览吴楚之地,瞿塘滟滪,直上峨岷山,展示了他对国家疆域的关注和对山川河流的向往。

诗中提到君王的春温言辞和军队的秋凉声音,表达了对国家春暖花开和军队威武肃穆的期待。手济时屯,开泰平,彰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希望能够解决时局的困境,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希望能够改善蚕农和老百姓的命运。他眼看四海无人,认为当时的时局需要有英雄来拯救,而他认为唯有使君才是当世的英雄。他向往忠诚而武勇的将领,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国家的荣光并振兴王业,他自己也愿意肩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关怀人民的疾苦。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提到净洗甲兵,归来鼎辅,意味着他希望通过整顿军队,回到朝廷中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命运负责。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将使八方人民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整首诗以写景的手法,通过描绘壮丽的出征场景和美丽的山川河流,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诗中融入了对时局和人民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的渴望。诗人透过诗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追求。

这首诗意蕴含丰富,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有对时局和国家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虑和对振兴国家的期望。通过感人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诗人唤起读者对国家的关注和责任感,诗意深远,值得品味和赏析。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蚕丛应是画舸父老瞿塘滟滪军声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