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文称辟恶,桑质表初生。

宛转雕鞬际,依稀半月明。

遥弯落雁影,虚引怯猿声。

徒切乌号思,攀龙遂不成。

作者简介(李峤)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中文译文:

《弓》

桃木捧持禳祟灾难,桑木体现初生的纯净。

宛转的形状像雕刻的鞍辔,依稀可见半个明亮月亮。

远处,弯曲的飞雁投下影子,空中传来胆怯的猿声。

徒然切切地呼叫乌鸦,思绪思绪成为乌云,一心攀援虚幻的龙,最终不可得成。

诗意:

这首诗以“弓”为象征,通过对“弓”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人生中奋发向上、追求成功的艰辛与不易。桃木象征辟邪,桑木象征纯净,在人们的心灵里扮演一种净化身份。鞍辔的形状宛转,宛如艺术品般美好,象征着人们在自我修炼中不断追求的完美;而遥远的飞雁的影子和猿声,则象征了环境的挑战和恐惧。最后,诗人暗示了个人努力虽然诚挚,但有时并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赏析:

诗中的“桃”和“桑”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纯净和祥和的向往和追求。而“弓”则成为整首诗的象征核心,从其所象征的形象和含义,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对于价值观的追求。“弓”是一种需要力量和坚持的武器,来突破和征服外界的困难和挑战。“弓”所表达的是一种有志竞争,积极向上的特质。诗中通过声音和影子的形象的对比,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成功的不可预测性。整首诗意境明快,生动有力,给读者带来一种思考人生和追求前进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成猿声宛转攀龙桑质鞬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