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悬瓠城感吴季子

将军戈甲从天下,丞相旌旗匝地来。

堪笑怒螳犹强臂,不知蛰户欲惊雷。

咄嗟武相深冤洗,指顾山东治境开。

吏部声名千古在,断碑何处卧苍苔。

作者简介(王珪)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登悬瓠城感吴季子

《登悬瓠城感吴季子》是宋代王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将军的戈甲从天下消失,

丞相的旌旗覆盖大地。

可笑的是,螳螂仍然傲慢,

不知道千军万马即将来袭。

突然间,武将的深仇被洗净,

山东的疆土得到治理。

吏部的名声将流传千古,

断碑却躺在何处的苍苔中。

诗意:

这首诗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时局混乱和官场的险恶。将军和丞相作为权力的象征,在这个诗词中成为表达社会现象的借喻。诗人通过描述将军的戈甲消失和丞相的旌旗覆盖大地,暗示了当时朝廷内外的混乱和动荡。诗中提到的螳螂和惊雷则象征着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察觉。而武将的冤屈得到了洗雪,山东的治理也得以开展,这意味着社会将迎来新的局面。最后,诗人指出吏部的声名将流传千古,而被断碑所覆盖的苍苔则象征了历史的遗忘和腐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夸张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表达了时局混乱和社会变革的思考。诗人通过将将军和丞相作为象征权力的形象,以及螳螂和惊雷作为象征自负和盲目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权力的腐败。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治理者的希望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最后,诗人以吏部的声名和断碑的苍苔作为对比,展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时代的更迭。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王珪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见解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登悬瓠城感吴季子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知千古将军天下苍苔旌旗声名丞相匝地咄嗟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