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清音堂

普门以眼听,观音以耳观。

谓得观听真,竟被耳眼瞒。

瞎却观音耳,聋却普门眼。

万法本来空,蒙头都不管。

作者简介(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治平寺清音堂

《治平寺清音堂》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普门以眼听,

观音以耳观。

谓得观听真,

竟被耳眼瞒。

瞎却观音耳,

聋却普门眼。

万法本来空,

蒙头都不管。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关于观听与感知的思考。诗中提到普门和观音,普门象征着普遍的法门,观音则代表着观察世界的智慧。诗人认为人们常常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所限制,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他指出,有时我们的眼睛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就像是失去了观音的耳朵;有时我们的耳朵听不到真实声音,就像是聋了普门的眼睛。最后,诗人呼吁人们要超越感官的局限,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我们的认知和体验都受限于我们的思维和感官。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观察和感知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局限性。诗人以普门和观音作为象征,寓意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无法完全洞察事物的本质。这种局限性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有限。诗人通过表达对这种局限性的思考,提醒人们要超越感官的束缚,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相。他指出,万物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我们的感知和认知都是受到思维和感官的限制。这首诗词呼唤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真实和智慧。

总体而言,洪咨夔在《治平寺清音堂》中通过对观察和感知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真实世界的局限性,并呼唤人们要超越感官的束缚,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真相和智慧。这首诗词在表达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邃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治平寺清音堂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管普门蒙头耳观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