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

长风沙顼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

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这首诗词《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是宋代梅尧臣所作。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

轻盈的帆影稀稀落落,像细绿的芦苇,漂浮在江湖之上。

这里描绘了江湖的景象,帆船在江面上缓缓前行,如同一幅幅轻盈的画卷。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

在深秋时节逆水而行,向天空飞去,上午经过瓜步,傍晚湿漉漉地到达目的地。

这里描绘了袁世弼的旅行情景,他沿着逆水而行,向着遥远的目的地前进。

长风沙顼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

长风吹动着沙砾,似乎在询问鲤鱼的去向,大孤山旁边的寒鸦鸣叫。

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袁世弼的思念之情。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

鲤鱼没有携带家书,传递家信,只能依靠鸦鸟将消息带到西山区。

这里表达了袁世弼离乡背井的心情,他不能亲自传递家信,只能寄托于鸟儿。

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西山上的松树和柏树应该更加茂盛,等待着官员前来拜访和慰问。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袁世弼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在西山上过得更好。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袁世弼离乡背井的旅途,以及诗人对他的思念和祝福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江湖的宁静和袁世弼的孤独。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温暖和感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江湖松柏更好鲤鱼家信上天高秋长风书报逆水拜扫鱼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