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国家的前途依然困难,

战争依然没有停息。

万方百姓哀叹不已,

十年来供给军需。

官员们忙于剥削,

无暇顾及国家安危。

追求诛杀的门路太多,

贤者应当重视德行。

韦生富有智慧和见识,

洞悉事物的真相。

守持纪纲之地位,

喜见正直的朱红丝。

应当禁止豪强侵夺职位,

从此无人敢腐化。

如果想救治伤痛的症结,

首先要清除害群之马。

挥泪站在大江边,

高天也感到凄惋。

行行树立良好的政治,

慰藉我内心深处的思念。

诗意和赏析: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是杜甫在唐朝时期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抒发了对国家困境和战争的忧虑,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同时也对官员的腐败和贪污进行了批判。诗人呼吁贤者应该重视道德和德行,以清正廉洁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他赞美了韦生的聪明才智和洞察力,以及他对纪律和廉洁的坚持。诗人还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期望,希望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政治道德,慰藉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困境和官员腐败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道德的关注。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呼吁贤者以德行化解国家的困境。诗中的挥泪临大江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凄恻之情。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贤者军食艰难国步诛求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