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作者简介(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画松

画松,参天大树,典型的中国文化象征之一。松树以其挺拔、青翠的形态,成为诗人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元稹的《画松》一诗,以松树为意象,抒发出作者对艺术创作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翻译:

《画松》

张璪画古松,

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

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

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

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

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

深山看真物。

诗意和赏析:

元稹的《画松》描绘了张璪画古松的情景,也隐含了诗人自身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

诗人认为张璪画古松时往往能够捕捉到松树的神秘之处,使得画作有灵魂(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形容松树挺拔如龙,与春风和寒月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松树这个形象的流传却局限在一代又一代的画师中,他们的奇妙创造力和独特个性也多被埋没。松树的纤枝没有飘逸洒脱,坚硬的树干和顽固的性格使它显得突兀。这是否暗指了作者对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个性的认识?诗人在其中不禁思考尘世中的瑰宝,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审美价值,达到与烟霄(天空)相媲美的境地。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要去淅阳山去看真正的松树(真物),深山中的松树可以成为他的创作灵感和追求真善美境地的象征。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憧憬,也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春风深山古松流传埋没埃尘突兀画师真物难状纤枝神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