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都城火

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涨焰通天红。

曾楼杰观舞燧象,绮峰绣陌奔烛龙。

始从李博士桥起,三面分风十五里。

崩摧汹汹海潮翻,填咽纷纷釜鱼死。

开禧回禄前未闻,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讲,拱手坐视连宵焚。

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

祖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

作者简介(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哭都城火

《哭都城火》是一首宋代洪咨夔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哭都城火》

九月丙戌夜未中,

祝融涨焰通天红。

曾楼杰观舞燧象,

绮峰绣陌奔烛龙。

始从李博士桥起,

三面分风十五里。

崩摧汹汹海潮翻,

填咽纷纷釜鱼死。

开禧回禄前未闻,

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讲,

拱手坐视连宵焚。

殿前将军猛如虎,

救得汾阳令公府。

祖宗神灵飞上天,

痛哉九庙成焦土。

中文译文:

九月丙戌夜未中,

火势高涨,红光冲天。

曾楼杰观舞燧象,

美丽的山峰、街巷上奔腾着火龙。

起初从李博士桥开始,

火势蔓延三面,覆盖十五里。

城池崩塌,海水翻腾,

无数人被火焰吞噬。

开禧回禄之前从未听闻,

如今火势更加扩大。

大涂小撤,无声无言,

坐视火灾连绵不息。

将军勇猛如虎,

救出了汾阳的令公府。

祖宗的神灵飞向天空,

痛心啊,九庙都成了焦土。

诗意和赏析:

《哭都城火》这首诗词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遭受大火的惨状。整首诗以描写火灾的规模、破坏力和人们的无力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这场灾难的悲痛之情。

诗中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将火势比作祝融(古代火神)涨焰通天,将火龙奔腾于绮峰绣陌之间,形象地展示了火灾的猛烈和无情。诗中还描绘了火势蔓延的范围之大,城池的崩塌和海水的翻腾,形容了火灾的恐怖和破坏力。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当时政府应对火灾的不力和冷漠的不满。他指责大涂(指官方机构)只撤离了一部分人,对于火灾的扑灭置若罔闻,只坐视城市夜夜被烧成废墟。然而,在这场火灾中,有一位将军勇敢地救出了汾阳的令公府,这也是诗中的一丝亮点。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祖宗庙宇被毁的痛心和悲痛。九庙代表着尊崇和祭祀祖宗的场所,这些庙宇被火焚成了废墟,使得祖宗的灵魂无处安放。

总体而言,这首诗《哭都城火》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哭都城火》

九月丙戌夜未中,

祝融涨焰通天红。

曾楼杰观舞燧象,

绮峰绣陌奔烛龙。

始从李博士桥起,

三面分风十五里。

崩摧汹汹海潮翻,

填咽纷纷釜鱼死。

开禧回禄前未闻,

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讲,

拱手坐视连宵焚。

殿前将军猛如虎,

救得汾阳令公府。

祖宗神灵飞上天,

痛哉九庙成焦土。

中文译文:

九月丙戌夜未过半夜,

火焰高涨通天红。

曾楼杰观看舞燧象,

山峦街巷奔腾着烛龙。

从李博士桥开始,

火势蔓延三面,延伸十五里。

城池崩塌,汹涌的海潮翻滚,

无数锅鱼被火焰填咽而死。

开禧回禄之前没有听闻,

如今更加扩散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无声无言,

坐视连绵不断的火灾。

殿前将军勇猛如虎,

救出了汾阳令公府。

祖宗的神灵飞上天,

痛哉,九庙变成焦土。

诗意和赏析:

《哭都城火》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发生大火的情景。诗人以悲痛的心情表达了对火灾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无辜生命的悲悯。

诗的开头就表现了火势的猛烈,火焰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夜空。曾楼上的人们观看着火势,形容了火光映照下的山峦和街巷,好像是奔腾的烛龙。

接着,诗人描述了火势的蔓延范围和破坏力。火势从李博士桥开始,迅速蔓延到城市的三面,覆盖了十五里的地方。城池崩塌,海潮翻滚,无数生命被火焰吞噬。锅鱼被火焰填满咽喉,形象地描绘了火灾的残酷和可怕。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当时官府对火灾应对不力和冷漠的不满。大涂(指官方机构)只进行了小范围的疏散,对于火势的蔓延视若无睹,只是坐视整个城市连续燃烧。然而,将军勇敢地救出了汾阳令公府,为整个灾区带来了一丝希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宗庙宇被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哭都城火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烛龙三面海潮通天祝融汹汹丙戌填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