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温公挽词四首

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余。

流离见更化,邂逅奉除书。

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表达了他对司马温公的悼念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少年真狷浅,

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

先收众弃余。

流离见更化,

邂逅奉除书。

赵孟终知厥,

他人恐骂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悼念司马温公为主题,通过表达作者对温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展现了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第一句描述了司马温公年少时的品性,称他为“真狷浅”,表明他年轻时性格端正、拘谨。

第二句表达了司马温公在政治上的不足,射策指的是治理国家的策略,称其为“本粗疏”,意味着他的才能还不够成熟。

第三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广泛传播温公的忠言,并表示自己愿意为此而牺牲个人利益。

第四句描述了司马温公流离失所的遭遇,但他却意外得到了一本除书(可能是一本去职的文书),显示了他的忠诚和坚定。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司马温公的认可和敬仰,认为赵孟(司马温公的字)最终懂得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其他人可能对他的决定表示不满或批评。

整首诗词通过对司马温公的赞颂和悼念,展现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为公义和忠诚而奋斗的理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少年忠言射策粗疏欲广狷浅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