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

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

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

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锡杖登高寺,

香炉忆旧峰。

偶来舟不系,

忽去鸟无踪。

岂要留离偈,

宁劳动别容。

与师俱是梦,

梦里暂相逢。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白居易送别上人坚归庐山的情景。诗人登上高寺,手持锡杖,回忆起过去庐山的景色和香炉的香气。有时他乘船来到这里,却不系船只,鸟儿也突然飞走,离别的气氛很浓烈。诗人不愿写留别的诗句,宁愿用心意和真挚的举动来表达离别之情。他认为与上人坚相遇并同行只是一种梦境,这个梦境只是暂时的。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感。通过描写诗人登高寺的情景,表达了对庐山的怀念之情。锡杖和香炉成为了诗人回忆的触发物,使他在离别之际感受到了更浓烈的情感。船只的解系和鸟儿的离去,暗示了离别的不舍和无法挽留的现实。诗人拒绝写留别的诗句,表现了他对传统形式的反叛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最后,诗人将与上人坚相遇的经历视为一场梦境,以此凸显了离别的残酷和世事的无常。

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和抒发内心的感受,诗人成功地表达了离别的苦涩和无奈,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事无常的思考。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相逢无踪偶来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