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意

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闲意

《闲意》

不争荣耀任沉沦,

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

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

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

终身不拟作忙人。

中文译文:

不追求荣耀,随意沉沦,

与自然、时光为伍,亲密相待。

北方的朋友和官僚们的音信断绝,

东林寺的长老频繁往来。

病愈后,夜晚的饭食如同社交一般闲散,

懒散地拥着朝裘,温暖如春。

渐渐年老,逐渐领悟闲适的氛围,

终生不愿成为忙碌之人。

诗意和赏析:

《闲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白居易不追求名利和荣耀,宁愿自在地沉沦于平凡的生活中。他与自然和时光为伍,感受着它们的亲切和融洽。

诗中提到了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繁,这暗示了他疏远了功利的朋友和官僚们,而与修行者和虔诚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不再被功名所迷惑,而是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白居易病愈后的闲适生活。他像社交一样轻松地享受夜晚的饭食,懒散地拥着温暖的朝裘,感受着春天的气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领悟了闲适生活的滋味,不再追求繁忙和浮华,坚持不愿做一个忙碌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内心满足的追求。白居易以淡泊名利、追求自在的态度,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真正价值的渴望。这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内心平和与自由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终身共道长老气味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