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荣启先生挟琴去,厌寻灵胜忆岩栖。

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

惯采药苗供野馔,曾书蕉叶寄新题。

古贤犹怆河梁别,未可匆匆便解携。

作者简介(方干)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诗词:《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荣启先生挟琴去,

厌寻灵胜忆岩栖。

白猿垂树窗边月,

红鲤惊钩竹外溪。

惯采药苗供野馔,

曾书蕉叶寄新题。

古贤犹怆河梁别,

未可匆匆便解携。

中文译文:

荣启先生带着琴去,

厌倦了寻找那居于灵胜的岩栖。

白猿在树上垂着,

窗边月光静静地照耀。

红鲤被鱼钩惊动,

掠过竹外的小溪。

他习惯采集草药,

以供野外的饱餐。

曾经他在蕉叶上写下的字,

寄给了他的亲友。

古贤们依然怀念河梁的离别,

不能匆匆地解除彼此的相依相伴。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方干送别郑台归故岳。诗人在描写郑台离去的同时,通过揭示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境遇,表达了对友情和离别的哀思。诗中描绘了郑台居住的灵胜的岩栖、窗外掠过的白猿、竹外惊动的红鲤等情景,以及他采集草药、在蕉叶上创作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传达了对郑台离去的惋惜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离别之情贯穿始末,通过对一系列诗意景物的描绘,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象有机结合起来。诗中的灵胜岩栖、白猿、红鲤等事物形象生动具体,同时也通过对采集草药、在蕉叶上创作等细节的描写,展示了郑台的日常生活和独特的情感境遇。整首诗情感真挚,朴实无华,通过描绘细微之处,勾勒出诗人和郑台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之情。诗句的押韵和平仄优美流畅,表现出诗人的功底和才华。整首诗字字珠玑,意味深长,给人以思索与回味之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先生采药白猿解携蕉叶岩栖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