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独觉

咄咄书空中有怪,内热搜膏发痈疥。

羹藜饭芋如固然,饱食安眠真一快。

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

此身南北付天工,竹杖芒鞋即行李。

夜长却对一灯明,上池溢流微有声。

幻中非幻人不见,本来日月无阴晴。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子瞻独觉

《次韵子瞻独觉》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咄咄书空中有怪,

内热搜膏发痈疥。

羹藜饭芋如固然,

饱食安眠真一快。

午鸡鸣屋呼不起,

欠伸吉贝重衾里。

此身南北付天工,

竹杖芒鞋即行李。

夜长却对一灯明,

上池溢流微有声。

幻中非幻人不见,

本来日月无阴晴。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书写得那样急促,空中似乎有些怪异,

内心热症困扰,搜寻药膏治愈疮疥。

吃着羹汤、藜饭和芋头,虽然简单却足够,

饱食之后,安眠真是一种快乐。

中午时分,鸡鸣声无法唤醒我,

欠伸后,还是懒洋洋地躺在被窝里。

这个身体,完全交给了天命安排,

手中的竹杖和脚上的草鞋就是我的行李。

夜晚漫长,只有一盏明灯相伴,

上面的池水溢流,微微发出声响。

幻象中的景物只有幻象者可见,

本来的日月无论阴晴都不复存在。

这首诗词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焦躁和不安,通过书写来宣泄情感。他感到内心热症困扰,需要寻找药膏来治愈自己的疾病。然而,他也明白简单的生活能带来满足和宁静,吃饱后能够安心入眠。

诗人在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用到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中午时分鸡鸣声无法唤醒他,以及夜晚时的明灯和溢流的池水声。这些描写增加了诗词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身处幻象中的人才能看到幻象,而本来的日月无论阴晴都不变。这反映了诗人对真实和虚幻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他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子瞻独觉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日月不见有声一灯欠伸内热行李天工饱食安眠上池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