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水后)

昨朝晴,今朝雨。

渺莽遽如许。

厌听儿童,总是涨江语。

是谁力挽天河,误他仙客,并失却、乘槎来路。

断肠苦。

翦烛深夜巴山,酒醒听如故。

勃窣荷衣,堕泪少干土。

从初错铸鸱夷,不如归去,到今此、欲归何处。

作者简介(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祝英台(水后)

《祝英台(水后)》是宋代刘辰翁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昨朝晴,今朝雨。

渺莽遽如许。

厌听儿童,总是涨江语。

是谁力挽天河,误他仙客,

并失却、乘槎来路。

断肠苦。

翦烛深夜巴山,

酒醒听如故。

勃窣荷衣,堕泪少干土。

从初错铸鸱夷,

不如归去,

到今此、欲归何处。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诗人抒发了对人世间繁华变幻的感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失去的追求的无奈之情。他触景生情,感叹过去的晴朗如今变成了阴雨,世事变幻莫测,如此快速而无法预料。诗人厌倦了听到儿童们的嬉笑声,只听到了涨满了江河的潮水声。他思考谁能够改变天河的流动,却误导了那位仙客,并失去了他来的路。这让他感到心碎和痛苦。

深夜里,他剪断了烛花,坐在巴山深处,清醒过来却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仿佛回到了往昔。他的衣襟湿透了,泪水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却没有干涸。他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像铸造一把锐利的剑,却不如回归最初的状态。而到了现在,他渴望回归,却不知道要回到哪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和对失去的追忆之情。诗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交织,通过对天气、儿童声音和烛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诗人对过去的美好和追求的失去感到深深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途未卜的迷茫之情。整首诗情感激荡,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与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儿童失却仙客来路挽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