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呈徐仲车

诸葛见益州,释耒答三顾。

川流恨未平,武功原上路。

杜微对诸葛,舆致但求去。

倾心倚经纶,坐上漫书疏。

白鸥渺蒹葭,霜鹘在指呼。

借问诸葛公,如何迎主簿。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咏史呈徐仲车

《咏史呈徐仲车》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诸葛刘备见到益州,

释放庄稼答应三次拜访。

江水滔滔恨未平息,

征战功勋原在这条路上。

杜微与诸葛互相对话,

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离开。

全心全意依靠着治国经纶,

坐在上面漫不经心地阅读着杂书。

白鸥飞翔在苇荡间,

冬天的猎鹰在指挥呼叫。

我想问问诸葛公,

如何迎接新的官员。

诗意:

这首诗词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主题,描绘了他与刘备在益州相遇的情景,并通过对话和景物描写,展示了诸葛亮的才智和治国能力。诗人黄庭坚通过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对杰出人物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赏析:

《咏史呈徐仲车》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历史中的重要场景和人物形象,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和对比的手法,使诗词充满了生动感和艺术张力。通过描绘江水滔滔、征战功勋、治国经纶等形象,诗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诗中的白鸥和霜鹘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氛围。

此外,诗人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了诸葛亮和杜微之间的交流和默契。诗词的结尾以一个问句作为结束,增添了一种询问和引发读者思考的效果,使整首诗词更具有张力和意味深长。

总体而言,《咏史呈徐仲车》是一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示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华和治国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诸葛亮的形象,通过景物描写和对话的手法,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咏史呈徐仲车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三顾借问上路蒹葭经纶白鸥武功主簿漫书但求霜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