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千里能来两郑公,百年英烈尚遗风。

笙歌少让他时胜,犴狱应从到日空。

画戟行程春色裹,邮亭离恨雨声中,不辞远为宗见去,一瓣香缘六一翁。

作者简介(仲并)

约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弥性,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幼好学强记,其母尝屏其所观书,几上仅余台历一册,明旦默记,纤悉不误。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调平江府学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张浚荐召至阙,为秦桧所阻,出通判镇江府。十六年,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自是闲退二十年。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禄丞,晚知蕲州。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诗词:《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千里能来两郑公,

百年英烈尚遗风。

笙歌少让他时胜,

犴狱应从到日空。

画戟行程春色裹,

邮亭离恨雨声中,

不辞远为宗见去,

一瓣香缘六一翁。

中文译文:

千里之行,有两位郑公前来,

百年来的英烈仍然留存着风采。

笙歌的欢乐稍让位于他们的时光辉煌,

犴狱的困苦必将消散于明朗的日空。

他们手持画戟踏上旅程,春色将他们包裹,

邮亭中的离愁别绪随着雨声漫延。

他们毫不迟疑地远行,为了拜访宗师而不顾一切,

一片芳香寄托着对六一翁的深深情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仲并创作的《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诗中表达了对两位郑公远行的祝福和敬佩,以及对过去英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两位郑公的敬佩之情。他们能够千里迢迢前来,展示了他们的胆识和决心。他们传承百年的英烈风范,仍然在当代发扬光大,使人们对他们充满敬意。

其次,诗人通过描写笙歌和犴狱,表达了时光的更替和变迁。笙歌代表着欢乐和繁荣,而犴狱则象征着困苦和不幸。然而,时光流转,欢乐和困苦都会有所变化,笙歌会让位于他们的时代,而犴狱的苦难也会逐渐消散。

接着,诗人以画戟、邮亭和雨声为象征,描绘了郑公们的旅程和别离之情。画戟代表着武功和武士的使命,他们背负着春天的希望踏上行程。邮亭和雨声则象征着别离的伤感和离愁,使得他们的旅程更加凄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郑公们的祝福和对六一翁的思念。他们不辞辛劳地前行,只为了拜访敬爱的宗师,展现了他们对宗师的深深敬意和对学问的追求。诗中的“一瓣香缘六一翁”一句,则是对六一翁的致敬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郑公们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英烈和六一翁的怀念之情。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对英雄壮志的赞美和对六一翁的怀念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宋代社会对英烈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以及时光的更迭和人生的别离之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春色遗风雨声笙歌不辞英烈邮亭犴狱应从行程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