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子规声裹半晴阴,百丈牵行岸草深。

挟雨倒回风有力,避山横转水无心。

人於熟处难为别,酒到离边不标斟。

渔叟底知如许事,櫂歌穿入暮烟林。

作者简介(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晚晴

《晚晴》是一首宋代洪咨夔的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晚晴》

作者:洪咨夔(宋代)

子规声裹半晴阴,

百丈牵行岸草深。

挟雨倒回风有力,

避山横转水无心。

人於熟处难为别,

酒到离边不标斟。

渔叟底知如许事,

櫂歌穿入暮烟林。

译文:

黄莺的声音包裹着微微的阴云,

百丈的青草沿着岸边延伸。

雨水倒流,风势强劲,

山峰躲避,水面波澜不惊。

人在熟悉的地方难以离别,

酒在离开边缘时不再斟满。

老渔翁深知这种情况,

船桨的歌声穿过夜幕笼罩的林木。

诗意和赏析:

《晚晴》描绘了一个晚上天空晴朗、微风习习的景象。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首句“子规声裹半晴阴”,以子规鸟的鸣叫声作为开篇,将晴朗和阴云交织的天空形象化,给人以鸟语声和天气交替变化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述了百丈长的青草沿着岸边延伸,形成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随后,雨水倒流,风势强劲,山峰躲避,水面波澜不惊,展现了大自然中风云变幻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人於熟处难为别,酒到离边不标斟”,表达了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难以离开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人情世故之中的无奈和不舍。诗人将这种情感与酒的斟满程度相对应,形成了一种对于离别和别离的深刻感悟。

最后两句“渔叟底知如许事,櫂歌穿入暮烟林”,描述了老渔翁对于这种情感的深刻理解,船桨的歌声穿过夜幕笼罩的林木,表达了对于离别和孤独的思考与抒发。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展示了作者对于离别、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在情感和意境上都富有深度和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晚晴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回风百丈无心难为暮烟有力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