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

因归话茯苓,久著桐君籍。

成形得人物,具体存标格。

神岳畜粹和,寒松化膏液。

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

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

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

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

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

《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一种名为茯苓的药材,将其比喻为具有人形的珍宝,并赋予其神奇的属性。

诗词中提到,茯苓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作者将其与桐君籍相比,说明其历经岁月的积累。茯苓形状完美,具备标准的特征,象征着其品质上乘。它蕴含了天地精华,寒松的精华融化在其中。外表呈现出紫色的石棱,内部则蕴含着洁白如玉的精华。

诗词中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千载之间,茯苓从未有过变化,一朝之间却变成了琥珀般的宝物。茯苓的光芒明亮,不会被蚊蚋所遮挡。即使是拾取芥子这样微小的事情,也能增添茯苓的价值。茯苓的珍贵程度稀有,行走之处都是稀有之物,其美丽和价值不断增加。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茯苓的描绘,表达了茯苓的珍贵和神奇之处,以及它所象征的美好品质和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人物茯苓成形内蕴膏液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