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初霁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作者简介(李觏)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苦雨初霁

《苦雨初霁》是宋代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苦雨初霁

积阴为患恐沉绵,

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

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

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

莫依河汉更油然。

译文:

苦雨初霁,

长时间的阴云似乎要持续下去,

但突然之间它们被推开,

让太阳和月亮再次照耀天地。

大地将浓密的绿意和山川展现出来。

泥泞的道路渐渐干涸,车声活跃减少,

林木稀疏,初秋的果实散发着香甜的味道。

寄托着对残云的祝愿,喜欢知足常乐,

不要依赖河汉(指仰仗他人)而忽视本身的美好。

诗意和赏析:

《苦雨初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雨后初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苦雨代表漫长的困境和不顺的时期,而初霁则象征着转机和希望的到来。

诗人李觏以自然景观来比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变化多端。他通过描绘天空放晴、大地显现出浓密的绿色和山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恢复平静和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寄托着对残云的祝愿,希望人们能够知足常乐,不依赖他人或外在的条件而忽视自身的价值和美好。这种态度与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人生智慧相吻合,深寓哲理。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哲理,展示了李觏细腻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词给人以启示,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苦雨初霁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日月山川残云天放知足沉绵声活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