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一作题终南翠微寺

翠微终南里,雨後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作者简介(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诗词:《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翻译:

一作题终南翠微寺翠微终南里,

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沉冥,

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

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

云林颇同调。

两心喜相得,

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

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

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

何必苏门啸。

中文译文:

另作《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寺座落在终南山的深处,

雨后阳光映照下格外美丽。

长期闭关修行,

我手持拐杖登上高处眺望。

于是建造了一座幽静的房屋,

才领悟到宁静的奥妙。

儒家和道家虽然有不同的门派,

但在云林寺中却有着相似的调和。

我们的心灵相互欣赏,

一同欢笑畅谈美景。

夜晚回到高窗的卧室中休息,

时常看到远处山峰的烟火。

我怀念着赤城山的标志,

更回忆起临海峤的景色。

风和泉水发出悦耳的声音,

何必再去追求苏门的高声呼啸呢。

诗意和赏析: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终南山翠微寺空上人房内的静谧与感悟。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阳光照射下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长时间闭关修行的经历,通过登高望远,他领悟到宁静的境界。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幽静的房屋,开始领悟到静心安神的妙处。

诗中提到儒家和道家虽然有不同的思想门派,但在云林寺中却有着相似的调和,显示了诗人对不同学派和思想的包容和融合。他与同道之人共同欢笑畅谈,彼此心灵相通,共同感受自然美景的魅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夜晚时分能看到远处山峰的火光,这使他回忆起赤城山和临海峤的景色,展现了对往事和远方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赞美,认为风声和泉水的清音已经足够,不需要追求苏门派的高声呼啸。这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和平和对自然之声的珍视。

整首诗以终南山翠微寺空上人房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个人修行与静思以及与同道之人的交流,表达了孟浩然对自然、人生和心灵境界的思考和领悟。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哲学思想和个人情感,给人以静谧、宁静和舒适的感受,展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幽人返照终南闭关静者杖策雨後一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