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偶作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作者简介(贯休)

贯休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野居偶作

《野居偶作》

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

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

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

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

谁羡前程未可涯。

中文译文:

高远清净的虚空即为我的家,

何需强占美丽的景色。

我无心于追求修行之道,而是自得其乐,

我有意愿与众人分享我的财富。

微风轻抚着美丽的花朵,精致的鸟鸣声穿梭其中,

石阶蜿蜒流水,玉琴斜倚。

我只愿如此,还是如此,

谁向往无法预料的未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高远清净的山野为背景,表达了贯休不在乎名利和功成名就的心境,以及欣赏自然之美和与人分享的态度。诗中“高淡清虚即是家”表达了作者对高远山野的喜爱,认为清净的自然景色才是最好的居处,而不必占据那些美丽的风景。作者表示不在意推崇修行之道,而是追求自己心灵的满足。

接下来的两句“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表明了作者的无为态度和愿与他人分享的心情。他不追求道德教诲、功绩成就,而是从内心感到满足,并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快乐。

后面的两句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如风拂过花朵,水流穿过石阶,玉琴斜倚等,传达了作者欣赏自然之美的心境。最后一句“谁羡前程未可涯”,表明作者并不向往未知的未来,而是满足于当下的生活。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贯休追求心灵自由和财富分享的心境,具有一种闲适自在的意境,以及对自然美和心灵满足的回应。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流水人人何须自得无心烟霞前程清虚意向玉琴须占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