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

沙岸萦回入草泥。

霜余烟景自凄迷。

树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

茅盖屋,稻分畦。

何人今日此幽栖。

十年来往山阳道,只□清溪过马

作者简介(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

《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沙岸萦回入草泥,

霜余烟景自凄迷。

树嫌川近重重掩,

云要村深故故低。

茅盖屋,稻分畦。

何人今日此幽栖。

十年来往山阳道,

只□清溪过马。

中文译文:

沙岸曲折地蜿蜒入草泥,

霜后的烟景自然而凄迷。

树木因为河流的靠近而密集遮掩,

云朵因为村庄的深处而低垂。

茅草覆盖的房屋,稻田分布在田埂之间。

有谁今天在这个幽静的居所?

十年来一直往返于山阳道路,

只有清澈的溪水可以供马匹跨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河流蜿蜒曲折,沙岸入草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霜后的烟景凄迷,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树木因为河流的靠近而密集遮掩,云朵因为村庄的深处而低垂,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

诗中的茅盖屋和稻田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融合。诗人问道:“何人今日此幽栖”,表达了对这个幽静居所的好奇和向往。十年来往返于山阳道路,只有清澈的溪水可以供马匹跨越,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熟悉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元好问对自然之美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鹧鸪天 山阳七圣堂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来往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