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

嗟江之滨地多雨,冬雷不收开蛰户。

阴气浊晦化为雾,或云于山水于礎。

杂花万株红与紫,腊风吹开不可数。

入春十日寒始至,春气欲归寒格住。

群山巉空霜相亘,摧折草木何可御。

霖倾潦汹那复止,穹林大丘灭无渚。

及今孟夏理宜热,重裘无温坐当午。

四时云然了安谓,吁吾有愁谁可语。

作者简介(曾巩)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多雨

《多雨》

嗟江之滨地多雨,

冬雷不收开蛰户。

阴气浊晦化为雾,

或云于山水于礎。

杂花万株红与紫,

腊风吹开不可数。

入春十日寒始至,

春气欲归寒格住。

群山巉空霜相亘,

摧折草木何可御。

霖倾潦汹那复止,

穹林大丘灭无渚。

及今孟夏理宜热,

重裘无温坐当午。

四时云然了安谓,

吁吾有愁谁可语。

中文译文:

唉,江边的土地多雨,

冬天的雷声不断,蛰居的门户打开。

阴气变得浑浊昏暗,化为雾,

或者云在山水之间,遮蔽了基石。

万株红花和紫花杂生,

寒风吹开它们数不清。

入春的十天里,寒意初至,

春天的气息欲归,却被寒冷所阻。

群山高耸空旷,霜冻相互交错,

摧折了草木,无法抵挡。

雨水倾泻汹涌,再也停不下来,

苍穹之林,大地之丘,湖泊消失无踪。

如今到了孟夏,本该炎热,

可是重裘仍无法取暖,坐在正午。

四季变幻,如此安然自得,

唉,我有愁事,又有谁可倾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多雨》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作品。诗人借助丰富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无奈之情。

诗人描绘了江边土地多雨的景象,冬天雷声不断,蛰居的门户打开,暗示着阴冷潮湿的环境。阴气浑浊昏暗化为雾,或者云在山水之间弥漫,遮蔽了山的基石,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诗中描述了杂花万株红与紫,寒风吹动它们,但无法数清其数目。这里以花朵的丰盛和风的无穷为象征,强调了自然界的繁华和变幻。然而,诗人又写到入春十天后,寒意却初至,春天的气息欲归却被寒冷所阻,表达了希望和渴望的挫败感。

接下来,诗人运用群山高耸、霜冻交错的景象,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威严和无情。这些力量摧折了草木,无法抵挡。雨水倾泻汹涌,湖泊消失无踪,形容了水势汹涌、雨势不止的景象,给人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无奈,诗人感叹自己的愁事无人可倾诉。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运用象喻手法,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之情。诗中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力量强大,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无奈感。

这首诗词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曾巩才情独具的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触动和共鸣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多雨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山水化为可数不收阴气多雨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