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图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采菱图

《采菱图》是明代杜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采菱图

苕溪秋高水初落,

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

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

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

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

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

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

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

不似耶溪唱采莲。

译文:

在苕溪,秋高水面刚落,

菱花已经老去,菱角生长。

红裙绿髻的是哪家的人,

小船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一起采菱,

纤纤十指冻得像冰。

不怕寒冷和刺痛,

只担心回家没有斗升。

湖州人家的风俗美丽,

男人解耕田,女人纺丝。

采菱的郎君是采桑的人,

还帮助家中的生计。

夕阳下,青山收起暮烟,

湖面波光如镜,天空中映着。

清歌一曲沿着回家的路,

不像耶溪上唱采莲的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湖州采菱的景象,表达了对农村劳动生活的赞美和对家园乡土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秋高水落、菱花老去、红裙绿髻的人们在小船上采菱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男人劳作、女人纺织的风俗,表达了对勤劳农民的敬佩和对家庭生活的温馨描绘。

诗中的“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之情,他们不怕寒冷和刺伤,只担心回家后没有米斗可以用来量米,暗示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物质生活的期望。

诗的最后两句“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则与耶溪上唱采莲的人形成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湖州采菱的独特魅力和自己家乡的美景。

整首诗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农民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采菱图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怕家人小艇纤纤归家采菱菱花红裙停泊如冰如梭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