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发落

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

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

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

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

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

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

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嗟发落

《嗟发落》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早晨也感叹着头发的凋零,

傍晚也感叹着头发的凋零。

头发凋零殆尽,确实可叹,

头发生长,亦不讨厌。

既不用劳心洗沐,

也不需费神梳理。

最适宜潮湿的炎热天气,

头发轻盈,无需束缚。

脱下肮脏的巾帻,

解开尘土的缨络。

将冷泉贮存在银瓶中,

倾出一勺在头顶。

如同甘露滋润般,

坐享清凉的乐趣。

因悟自在的僧侣,

也得益于剃削之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头发的凋零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诗中的“嗟发落”意味着对头发凋零的感叹,早晨和傍晚都感到头发的凋零,暗喻人生的短暂和无法逆转的衰老。然而,作者并不因此感到悲伤,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纳头发的生长和凋零。

诗中描述了头发凋零的过程,用词简洁而准确,展现了头发的生命力和人生的无常。作者通过对头发的思考,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诗中提到头发不需要洗沐和梳理,暗示作者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头发的轻盈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与炎热天气下的清凉相得益彰。

最后两句描述了作者将冷泉倒在头顶的场景,这种清凉和滋润带给作者一种享受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剃削头发的僧侣对于头发的舍弃和对自在境界的领悟。

整首诗词通过对头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领悟,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它从头发的凋零和生长中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烦不劳发落洗沐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