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二樵斧

百金聚一冶,所赋以所遭。

此岂异莫耶,奈何独当樵。

朝出在人手,暮归在人腰。

用舍各有时,此日两无邀。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二樵斧

诗词:《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二樵斧》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百金聚一冶,

所赋以所遭。

此岂异莫耶,

奈何独当樵。

朝出在人手,

暮归在人腰。

用舍各有时,

此日两无邀。

中文译文:

百金的财富聚集在一处铁冶炉内,

用来铸造农具,以应对遭遇的困境。

难道这不是常有的事情吗,

为何我却独自承担着樵夫的辛苦?

早晨出门时农具在人们的手中,

黄昏归来时却挂在他们的腰间。

使用和放置各有时机,

这一天却没有得到任何邀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系列中的第二首,题为《樵斧》。诗中表达了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劳动的辛苦和不公,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诗人通过描绘农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抒发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的思考。他认为以百金的财富来制造农具,以应对生活中的困境,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他却感到不公,因为他个人承担了作为樵夫的辛劳,而其他人却不必如此。

诗中的"朝出在人手,暮归在人腰"表达了农具的用途和归属,也隐含着人们对于劳动和财富的占有与利用。农具在早晨出门时被人们使用,而在黄昏时则挂在他们的腰间,象征着农具的所有权和掌控权。然而,诗句中的"用舍各有时,此日两无邀"暗示了诗人作为樵夫的孤独和被边缘化。他的劳动和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整首诗通过对农具和劳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困境的抱怨。它反映了宋代社会中的阶层不平等和人们对于劳动的不同体验。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展示了他对人与物关系的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二樵斧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用舍人手百金一冶